減重該攝取什麼油?
什麼是脂肪酸?
脂肪酸存在食物與動物中,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所組成,每個三酸甘油脂,由三個甘油所組成。部分脂肪酸對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稱為必需脂肪酸,包含omega-3及omega-6脂肪酸。
油脂在體內所扮演的角色?
1. 幫助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維生素A、D、E、K)
2. 調節體內發炎、抗發炎及免疫反應
3. 建構細胞膜的原料,維持細胞的健康(包含皮膚及頭髮等)
4. 增加食物的可口度及飽足感
5. 作為身體的能量來源
油脂的種類
依據飽和及不飽和分類
天然的油脂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可再細分為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包含omega-3及omega-6,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又稱為必需脂肪酸。此外還有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
依據碳鍊長短來分類
短鍊脂肪酸: 小於5個碳以下,主要少量存在於奶油及鮮奶油中。
中鏈脂肪酸: 由6-12個碳所組成,也是我們熟知的MCT(Medium-chain triglyceride)油。主要存在椰子油,奶油及鮮奶油也含有少量。
長鏈脂肪酸: 13個碳以上,存在於大部分的食物中,例如紅肉、雞肉、堅果、酪梨…等。
膽固醇
膽固醇的結構與脂肪酸完全不同,只存在動物性食物中,不像脂肪酸可作為能量來源,主要的功用為製造賀爾蒙、維生素D及膽汁等成分。身體的所有細胞都需要膽固醇,而且體內的膽固醇大約有3/4都是身體製造的,飲食中所攝取的膽固醇並不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也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應該攝取哪一種油脂?
基本上以天然無加工脂肪為主,可以是飽和或不飽和脂肪酸。
多年以來心臟專家學者提倡減少飽和脂肪,但是大多數的研究都是觀察性的研究,有些甚至是食物問卷,請病人回溯攝取的飲食內容,這些因素都會使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誤差。大部分的系統性回顧研究,也沒有強力的證據證實,攝取飽合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在過去的實驗中,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可能會包含反式脂肪,這或許才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元兇。飽和脂肪酸存在許多的天然食物中,與其他種類的脂肪酸同時存在,很少有食物只含有單一種脂肪酸,例如豬油含有39%的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高達6成;奶油也含有約2-3成的不飽和脂肪酸。
以下天然的油脂,都是可以適量攝取,作為低碳飲食中的油脂來源
飽和脂肪
|
奶油、鮮奶油 椰子油 起司 豬油或牛油 |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
橄欖油 苦茶油 酪梨油 堅果(夏威夷豆、杏仁、胡桃) 鵝油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3 |
富含油脂的魚類(鮭魚、秋刀魚、沙丁魚、鯖魚、鯡魚) 草飼動物 放牧雞蛋 海藻 奇亞子 亞麻仁油 核桃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Omega-6 |
幾乎存在所有食物包含堅果、肉類、種籽 精煉植物油,例如大豆油、葵花油、玉米油、棉籽油等,經過高度加工溶劑萃取,許多營養成分已流失,攝取過多,甚至可能造成體內慢性發炎。 |
omega-6: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
omega-6 亞麻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omega-3次亞麻油酸(alpha-linolenic acid),為必需脂肪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油食物中攝取。omega-3次亞麻油酸主要存在於植物的種籽中,然而對於人體較為重要的EPA及DHA,或許可以降低體內發炎,減少心血管風險,促進腦部健康;卻只存在於深海魚、海藻類及草飼動物。身體也可以將次亞麻油酸轉換為EPA及DHA,但是轉換比例非常低,大約5-10%。
Omega-3 與omega 6會在細胞膜上互競爭,因此維持理想的omega-6:omega-3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西方化的社會,大量使用高度加工的精煉油,大部分都是含omega-6 的油脂,造成omega-6:omega-3的比例嚴重失衡,omega-6 高達15-20倍之多。
只要每週攝取2-3次的深海魚,食用草飼肉類,減少精煉油使用,就可以將omega-6:omega-3維持在4:1~5:1之間的理想比例。
高溫烹煮該選用哪一種油脂?
不適合烹煮: omega-3含量高的植物油( 亞麻仁油、紫蘇油、印加果油)
低溫短時間水炒: 冷壓初榨的酪梨油、未精煉的大豆油、葵花油、花生油、肢麻油等。
高溫間煮或油炸: 以飽和脂肪酸為主,包含椰子油、豬油、奶油,是最好的選擇,高溫之下相對穩定。橄欖油及苦茶油,也算是新對可以耐高溫的油脂,但是烹煮時間仍不宜過長。
要攝取多少的油脂?
進行低碳水化合物或是生酮飲食的人,每天油脂的攝取量該如何計算? 原則就是盡量把碳水化合物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比例,做好是25-30公克以下;接下來就是決定自己蛋白質的攝取量,以參考體重為基準,每公斤參考體種可攝取1.2-2公克的蛋白質,這兩個營養素的熱量固定之後,剩下的能量就從攝取的脂肪來補充,依據不同的減重時期,所攝取的脂肪量會不同。
另外有幾點需要注意,生酮飲食並不是一味攝取高含量油脂,如果攝取的油脂過多,反而會影響到減重成效;此外,有些人只攝取少量的油脂,碳水化合物又不敢攝取太多,變成極高蛋白飲食,在蛋白質過多的狀態下,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身體會轉換為儲存脂肪的模式。
結論
1.
脂肪酸在體內扮演許多重要的角色,包含發言、抗發炎、免疫調節、建構細胞膜原料,維持細胞健康。
2.
人體的必須脂肪酸為omega-3及omega-6,每日所需的攝取量只需要4-5 公克即可,只要每週可以攝取深海魚2-3次,以及雞肉,這兩種必需脂肪酸,都是足夠的。
3.
在低碳或生酮飲食中,攝取的油脂主要作為能量需求,建議以天然無加工的為主,包含飽和脂肪酸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4.
omega-6:omega-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盡量維持在4:1~5:1之間。
5.
減重不同時期,攝取的油脂量不同,先設定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比例,最後再計算油脂的攝取量。
參考資料:
1. Yaqoob, P., & Calder, P. C. (2007). Fatty
acids and immune function: new insights into mechanism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98 Suppl 1, S41–S45.
2. Smith-Ryan AE, Hirsch KR, Blue MNM, Mock MG,
Trexler ET. High-Fat Breakfast Meal Replacement in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mplications on Body Composition, Metabolic Markers, and Satiety. Nutrients.
2019;11(4):865.
3. Lemos BS, Medina-Vera I, Blesso CN, Fernandez
ML. Intake of 3 Eggs per Day When Compared to a Choline Bitartrate Supplement,
Downregulates Cholesterol Synthesis without Changing the LDL/HDL Ratio. Nutrients.
2018;10(2):258.
4. Carson JAS, Lichtenstein AH, Anderson CAM, et
al.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Science Advisory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0;141(3):e39-e53.
5. Hamley S. The effect of replacing saturated fat
with mostly n-6 polyunsaturated fat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 J. 2017;16(1):30. Published 2017 May 19.
6. Derbyshire E. Brain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Role of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s. Nutrients.
2018;10(8):1094. Published 2018 Aug 15.
7. Baker EJ, Miles EA, Burdge GC, Yaqoob P, Calder
PC. Metabolism and functional effects of plant-derived omega-3 fatty acids in
humans. Prog Lipid Res. 2016;64:30-56.
8. Simopoulos AP. Evolutionary aspects of diet,
the omega-6/omega-3 ratio and genetic variation: nutritional implications for
chronic diseases. Biomed Pharmacother. 2006;60(9):502-507.
9. Ramsden CE, Hibbeln JR, Majchrzak SF, Davis JM.
n-6 fatty acid-specific and mixed polyunsaturate dietary intervention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CHD risk: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r J Nutr. 2010;104(11):1586-1600.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