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Magnesium)
鎂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它在人體的多種生物過程中都起著關鍵作用。
18世紀中期,一種名為“Epsom”鹽的物質在英國蓬莱的一個鎮上被發現,其主要成分即是硫酸鎂。當時,這種鹽被用作瀉藥。1775年,Joseph Black博士首次確認了這種鹽中含有鎂。而在1808年,由Sir Humphry Davy通過電解熔化的氯化鎂首次成功分離出鎂金屬。此後,鎂的重要性逐漸被認識到,不僅在工業上有著重要應用,更在生物醫學領域展現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那時起,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步了解到鎂在人體生理過程中的多種角色,它參與300多種酶的活化,這些酶對蛋白質合成、肌肉和神經功能、血壓調節等多種過程都是至關重要的。為了確保身體健康,維持這些生理功能,我們必須確保身體有足夠的鎂攝入。近年來,有研究表明鎂不足與多種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肌肉痙攣,有關。這增加了人們對確保充足的鎂攝取的關注。
鎂的來源:
天然食物來源:鎂主要存在於多種食物中,尤其是綠色蔬菜(如菠菜),全穀類、堅果、種子、豆類和一些水果(如香蕉、牛油果)。
礦物來源:像硝酸鎂(Epsom salts)這樣的鎂鹽可以在自然環境中找到,並且具有各種用途,從醫療到農業。
水來源:一些硬水(富含礦物的水)含有較高的鎂,可作為鎂的天然來源。
鎂不僅在地球的結構和生物體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人類的歷史和文化中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從古代的治療方法到當代的醫學研究,鎂一直是健康和福祉的重要組成部分。
鎂的功效
1. 能量產生與運用: 鎂參與ATP(腺苷酸三磷酸,是細胞能量的主要來源)的形成與利用。鎂還參與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代謝過程中。(1)
2. 神經傳導和肌肉功能: 鎂與鈣一同參與神經訊息的傳遞和肌肉的緊張與鬆弛。(2)
3. 骨骼健康: 鎂參與骨骼的形成和維護,與鈣、維他命D等營養素共同維護骨密度。(3)
4. DNA與RNA合成: 鎂作為共因子,參與DNA、RNA的合成和修復。(4)
5. 心血管健康: 一些研究指出,足夠的鎂攝取與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5)
6. 精神健康: 有研究表明鎂補充可能對於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有益。(6)
7. 鎂與睡眠調節激素: 鎂可能與睡眠-覺醒週期相關的荷爾蒙,如褪黑激素的分泌有關。鎂補充可能有助於調整這些激素的水平。(7)
不同鎂的形式及功效
1. 氧化鎂 (Magnesium Oxide) 軟便、胃藥
吸收率: 較低。這是最常見的鎂補充劑形式之一,但其生物利用度相對較低。
功效: 常被用作軟便劑,也可以補充鎂,也可作為胃藥,緩解胃部不適。
2. 檸檬酸鎂 (Magnesium Citrate) 軟便、肌肉放鬆
吸收率: 中到高。鎂與檸檬酸結合,提高了吸收率。
功效: 常被用作軟便劑,也是鎂補充的有效形式。
3. 乳酸鹽鎂
(Magnesium Lactate) 緩解肌肉疲勞
吸收率: 較高。
功效: 乳酸的形成與肌肉疲勞有關,有些研究認為乳酸鎂可能有助於減少由乳酸堆積導致的肌肉疲勞。
4. 蘋果酸鎂
(Magnesium Malate)幫助能量產生、緩解肌肉緊繃
吸收率: 較高
功效:
(1) 能量生產:由於蘋果酸是三羧酸循環(核心的能量生產途徑,負責轉化糖、脂肪和蛋白質為ATP)的一部分,蘋果酸鎂可能有助於能量生產。
(2) 疼痛和肌肉緊繃的緩解:有些報導和研究建議,蘋果酸鎂可能有助於緩解與纖維肌痛綜合症相關的疼痛和肌肉緊繃。
5. 牛磺酸鎂 (Magnesium Taurate) 心血管疾病患者
吸收率: 較高。結合鎂和牛磺酸。
功效:
(1) 心血管健康:牛磺酸已被研究用於心血管健康的支持,特別是對於心律不齊和高血壓。由於鎂也參與心臟的正常節律,當與鎂結合時,兩者都可能對心臟健康有益。
(2) 神經保護作用:有研究指出牛磺酸對神經有保護作用,可能有助於減少焦慮和改善睡眠質量。
6. 甘氨酸鎂 (Magnesium Glycinate) 穩定情緒、幫助睡眠
吸收率: 所有鎂的形式中,吸收及生物利用率最高。由於和氨基酸結合,吸收良好且不容易引起腹瀉。
功效:
(1)支持神經系統:由於甘胺酸的鎮靜特性,甘胺酸鎂可能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減少焦慮、以及支持整體的神經健康。
(2)可能有助於緩解疼痛:有些人認為,由於它能夠幫助放鬆肌肉,甘胺酸鎂可能有助於緩解某些類型的疼痛,如頭痛或經痛,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這一點。
7. 硫酸鹽鎂 (Magnesium Sulfate, Epsom Salt) 外用,緩解肌肉疲勞
吸收率: 用於浸浴時,經皮膚吸收。
功效: 外部使用可以幫助放鬆肌肉和減少疼痛。
8. 葡萄糖酸鎂 (Magnesium Gluconate) 幫助肌肉鬆弛、預防低血鎂
吸收率: 中。
功效: 容易吸收,較其他形式更不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明顯緩解肌肉鬆弛。
9. 蘇糖酸鎂(Magnesium L-threonate 或 Magnesium Threonate)改善認知功能
是鎂的一種特殊形式,它與蘇糖酸結合。這種特殊形式的鎂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的影響:
(1)大腦吸收:蘇糖酸鎂被認為能夠有效穿越血腦屏障,將鎂直接運到大腦中。這意味著它可能對認知功能、記憶和大腦健康具有特定的益處。
(2)記憶與學習:有研究表明蘇糖酸鎂可以提高大腦中的鎂濃度,並可能對記憶和學習產生正面影響。例如,一項於老鼠進行的研究發現,蘇糖酸鎂能夠增強記憶和學習能力。
(3)神經保護作用:除了對記憶和學習的潛在益處,蘇糖酸鎂還被研究其對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的潛在保護作用。
吸收率和功效可能因個體差異而異,而且還受飲食、其他藥物或補充劑和各種健康狀況的影響。在考慮使用鎂補充劑之前,最好咨詢醫生或營養師。
鎂適用族群
鎂是人體的重要礦物質,對多種生理功能都是必要的,包括骨骼健康、心血管功能、神經傳導以及許多酶的活性。大部分的人可以透過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鎂,但在某些情境下,補充鎂可能是有益的。以下是可能需要鎂補充的族群:
1. 長者: 隨著年齡增長,對於鎂的需求可能會增加,且飲食中的鎂攝取可能減少。
2. 慢性腹瀉或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例如:克隆病、乳糖不耐症或腸道手術後的患者,他們可能有鎂吸收不足的風險。
3. 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經尿失去過多的鎂。
4. 長期使用某些藥物的人: 例如,某些利尿劑、抗生素或癌症治療藥物可能會減少鎂的吸收或增加鎂的排放。
5. 嚴重壓力或疾病後的患者: 某些情境下,身體對鎂的需求可能增加。
6. 酗酒者: 慢性過度飲酒可能會影響鎂的吸收和儲存。
7. 高血壓或心律不整的患者: 鎂補充有時會被建議用作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或治療。
8. 孕婦: 有時為了預防或治療妊娠高血壓,醫生可能會建議孕婦補充鎂。
9. 運動員: 極端的體能活動可能增加對鎂的需求。
10. 骨折或骨質疏鬆的患者: 一些研究建議,鎂可能對骨健康有益。
鎂謹慎使用族群
雖然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礦物質,對某些人來說,鎂補充可能會導致不良效果或與其他情況相互作用。以下是應謹慎使用鎂補充的族群:
1. 腎功能受損者: 腎臟是調節血液中鎂濃度的主要器官。對於腎功能受損或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其體內鎂的排放能力降低,使其容易發生鎂過多,進一步可能導致心臟問題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狀況。
2. 服用某些藥物的人: 例如,某些利尿劑、抗生素、高血壓藥物、骨質疏鬆藥物等。鎂可能與這些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藥物效果或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3. 有某些胃腸疾病的患者: 高劑量的鎂可能會導致腹瀉,對於已有胃腸問題的人,如炎症性腸病或其他消化疾病,可能會加重症狀。
4. 心臟疾病患者: 高劑量的鎂對於某些心臟疾病患者(如心律不整)可能不安全,因為它可以影響心臟的電生理。
5. 正在治療甲狀腺或其他內分泌問題的患者: 鎂可能與一些荷爾蒙藥物相互作用,影響其效果。
鎂選購及服用注意事項
1. 選購:
形式: 鎂有多種形式,包括鎂氧化物、鎂檸檬酸、鎂硫辛酸鹽等。它們的吸收率和適用狀況可能不同。
純度: 選擇不含重金屬、污染物或不必要的填充物的補充劑。
2. 服用時間:
一般建議在餐後服用鎂,因為食物可以增加鎂的吸收並減少胃部不適。
對於某些人來說,晚上服用鎂可能有助於放鬆和改善睡眠質量。
3. 劑量:
一般建議的鎂攝取量取決於年齡和性別。例如,成年男性的建議每日攝取量為400-420mg,成年女性為310-320mg。
如果是為了特定的醫療目的,如便秘治療,可能需要更高的劑量。
始終按照標籤指示或醫生建議的劑量服用。
4. 搭配複方:
鎂和鈣、鉀、維生素D等礦物質和維生素之間有相互作用,因此考慮合理搭配,例如與鈣一同服用可以增強骨骼健康。
許多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包含了這些組合,以確保平衡攝取。
參考資料
1.
Rude,
R. K. (1998). Magnesium metabolism and deficiency.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7(2), 289-396.
2.
Barbagallo,
M., & Dominguez, L. J. (2010). Magnesium and type 2 diabetes.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1(3), 89-93.
3.
Rude,
R. K., & Singer, F. R. (2001). Magnesium deficiency and osteoporosis:
animal and human observation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 13(12),
710-716.
4.
Hartwig,
A. (2001). Role of magnesium in genomic stability. Mut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 475(1-2),
113-121.
5.
Del
Gobbo, L. C., Imamura, F., Wu, J. H., de Oliveira Otto, M. C., Chiuve, S. E.,
& Mozaffarian, D. (2013). Circulating and dietary magnesium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8(1), 160-173.
6.
Sartori,
S. B., Whittle, N., Hetzenauer, A., & Singewald, N. (2012). Magnesium
deficiency induces anxiety and HPA axis dysregulation: modulation by
therapeutic drug treatment. Neuropharmacology, 62(1), 304-312.
7.
Held,
K., Antonijevic, I. A., Künzel, H., Uhr, M., Wetter, T. C., Golly, I. C., ... & Murck, H.
(2002). Oral Mg2+ supplementation reverses age-related neuroendocrine and sleep
EEG changes in humans. Pharmacopsychiatry, 35(4), 135-143.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