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Probiotics)
益生菌起源
益生菌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初期的俄羅斯科學家埃利·邁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的工作。邁契尼科夫是190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他認為,經常飲用含有乳酸菌的發酵乳制品的保加利亞農民的長壽與他們的飲食習慣有關。
邁契尼科夫進一步推測,這種乳酸菌(後來被命名為保加利亞桿菌)對人體有益,因為它們可以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生長。這種理論引起了人們對微生物和人類健康的新興認識,並且開創了探索益生菌的研究。
在邁契尼科夫的工作的影響下,商業化的酸奶和其他乳酸發酵的乳制品開始在20世紀早期流行起來。然而,直到1965年,由Fernand Lilly和Adolf Rettger確定了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對人體有益的作用,這才引發了對益生菌更深入的研究興趣。
此後的數十年間,科學家們對益生菌的研究不斷深入,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益生菌種類,並對其如何對人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現在,益生菌已經被認為對維護腸道健康,提高免疫力,甚至改善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儘管有大量的研究支持益生菌的健康益處,但是我們對於如何最有效地利用這些有益的微生物仍然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此外,每個人的腸道菌群都是獨特的,所以特定的益生菌對於某些人可能有幫助,而對於其他人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儘管益生菌的可能益處引人注目,但我們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完全理解和利用這些有益的微生物。
益生菌功效詳述
改善消化系統的健康:這可能包括緩解腹瀉、便秘、腸易激綜合症(IBS)和克羅恩病等問題。一項研究發現,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以幫助減少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症狀。(1)
提高免疫功能:益生菌可以刺激並增強免疫反應。一項研究顯示,益生菌能夠增加血清中的抗體水平,並增強人體的免疫力。(2)
有益心臟健康:有研究指出,益生菌可以幫助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從而有助於保護心臟。一項研究報告,某些益生菌可以降低血清中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從而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
提供心理健康的益處:有證據顯示,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改善焦慮和抑鬱的症狀。一項研究發現,與安慰劑相比,益生菌的補充劑可以顯著降低焦慮和抑鬱的症狀。(4)
改變腸道微生物: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含有Lactobacillus rhamnosus的益生菌補充劑可以幫助減重和減少脂肪質量。這項研究顯示,該補充劑對女性特別有效。(5)
對食慾和滿足感的影響:一項研究發現,含有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的益生菌補充劑可以改變大腦的活動,影響食慾和飽腹感的相關區域,從而可能有助於控制飲食並減輕體重。(6)
改善代謝健康:一項對肥胖成年人的研究發現,Bifidobacterium lactis補充劑可以改善腸道的健康,改善膽固醇水平,並減少體重和體脂肪。(7)
益生菌適用族群
腸道健康問題的人:這包括那些有便秘、腹瀉、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症等消化系統問題的人。益生菌可以幫助改善這些病症的症狀。
抗生素用藥者:抗生素在殺死病原菌的同時,也會破壞腸道中的有益菌。在使用抗生素期間和之後攝取益生菌,可以幫助恢復腸道菌群的平衡。
免疫系統弱的人:由於腸道菌群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益生菌可以幫助強化免疫反應,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可能特別有益。
體重管理者和代謝綜合症患者:某些益生菌可能有助於控制體重,改善血糖和膽固醇水平,因此可能對需要管理體重的人以及代謝綜合症患者有所幫助。
情緒與壓力管理者:由於腸-腦軸的存在,益生菌可能對改善情緒,減輕壓力和焦慮,甚至改善抑鬱症有所幫助。
益生菌需謹慎使用
雖然益生菌對許多人都有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使用益生菌。對於免疫系統極度弱的人,例如HIV/AIDS患者,或者是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由於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因此並不建議使用。
益生菌選購注意事項
適菌株基因確認:不同的益生菌種類有不同的健康效果。例如,某些益生菌可能對腸道健康特別有益,而其他則可能對免疫健康或心臟健康更有益。研究您需要改善的健康狀況,然後尋找被研究證實能改善該狀況的益生菌。
活菌數量:益生菌的效果依賴於攝取的活菌數量,即CFU(colony-forming units)數量。產品應該能提供足夠的CFU數量,一般來說,每天應攝取10億至1000億CFU的益生菌。
耐膽汁耐胃酸:
需要藉由特殊包埋技術。
益生菌包埋技術的目的是保護益生菌免受外界不良條件的影響,如濕度、溫度、胃酸和膽酸等。通過包埋處理,益生菌的存活率得到提高,並確保在進入腸道時仍然能發揮其益生效果。
(1)微球化:將活性益生菌微生物包埋在微小的球狀顆粒中。這些微球通常由食品級的保護性材料組成,可以保護益生菌免受胃酸和膽汁的侵害。
(2)冷凍乾燥:將益生菌冷凍乾燥,使其成為粉末或顆粒狀態。這樣可以延長益生菌的保存期限並保護其活性。
(3)膠囊包裝:將活性益生菌放入膠囊中,膠囊可以在胃酸的環境下保護益生菌,並在進入腸道後才釋放出來。
(4)凝膠顆粒包埋:使用凝膠技術將益生菌包埋在顆粒中,凝膠可以保護益生菌免受外界條件的影響。
留在腸道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定殖力,益生菌必須具有黏附到腸道上皮細胞的能力,這有助於它們穩定地定植在腸道壁上。
多種菌株:益生菌的效果可能源於不同的菌株協同作用,選擇含有多種菌株的產品可能更有效。菌株多樣性是免疫調節的關鍵因子。
益生質種類:
優質的益生元是指能夠有效促進有益益生菌的生長和活動,並在腸道中發揮益生作用的益生元成分。這些益生元通常是非常耐受腸道酸、鹼等環境的低消化性碳水化合物或膳食纖維,它們能夠通過腸道未被消化和吸收,直接到達結腸,為有益的腸道細菌提供營養和生長條件。
一些常見的優質益生元包括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菊糖(Inulin)、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木聚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等。這些益生元在食品中或益生元產品中被廣泛使用,以促進腸道健康和改善腸道功能。
參考資料
1.
Hickson,
M., D’Souza,
A. L., Muthu, N., Rogers, T. R., Want, S., Rajkumar, C., & Bulpitt, C. J.
(2007). Use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reparation to prevent diarrhoea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s: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BMJ, 335(7610), 80.
2.
Maidens,
C., Childs, C., Przemska, A., Dayel, I. B., & Yaqoob, P. (2013). Modulation
of vaccine response by concomitant probiotic administr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75(3), 663-670.
3.
Kumar,
M., Nagpal, R., Kumar, R., Hemalatha, R., Verma, V., Kumar, A., ... &
Marotta, F. (2012). Cholesterol-lowering probiotics as potential
biotherapeutics for metabolic diseases. Experimental diabetes research, 2012.
4.
Messaoudi,
M., Lalonde, R., Violle, N., Javelot, H., Desor, D., Nejdi, A., ... &
Cazaubiel, J. M. (2011). Assessment of psychotropic-like propertie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rats and human subject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5(5),
755-764.
5.
Sanchez,
M., Darimont, C., Drapeau, V., -Azar, S., Lepage, M., Rezzonico, E., ... &
Tremblay, A. (2014).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CGMCC1.3724
supplementation on weight loss and maintenance in obese men and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11(8), 1507-1519.
6.
Poutahidis,
T., Kleinewietfeld, M., Smillie, C., Levkovich, T., Perrotta, A., Bhela, S.,
... & Erdman, S. E. (2014). Microbial reprogramming inhibits Western
diet-associated obesity. PloS one, 9(7), e100816.
7.
Stenman,
L. K., Lehtinen, M. J., Meland, N., Christensen, J. E., Yeung, N., Saarinen, M.
T., ... & Ouwehand, A. C. (2016). Probiotic with or without fiber controls
body fat mass, associated with serum zonulin,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BioMedicine, 13, 190-200.
0 留言